走近广州黑人群落:广州布鲁克林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走近广州黑人群落:广州布鲁克林
走近广州黑人群落:广州布鲁克林
关键词:广州 黑人群落
在广州小北、三元里一代,外地游客如果在不了解情况下走入其中,会对如此多的黑色皮肤的人群感到瞠目结舌,这些地域也被人广州的“巧克力城”,也有人称为“广州布鲁克林”。这个特殊的人群或聚集或散居,和普通广州市民一起去买菜、挤公交、抢出租、送子女上学。文化的碰撞也产生了各种隔膜。在越秀区登峰街服务中心,有一群年轻人在致力帮助广州的非洲人融入本地社会。

归国新西兰留学生、中大博士生选择当社工

赵文华是个清秀的广州女孩,几年前,她从新西兰留学归来后,选择在在登峰街社区服务中心外国人部做社工工作,登峰街是广州著名的非洲籍人士聚居地,几乎每个小区,每条街巷都有黑皮肤人群的居住,登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因此开设了外国人部,为这片区域的非洲籍人士提供免费的咨询、汉语教学等服务。赵文华说,最初做这个也有点害怕,因为没有接触过黑人,家人也是反对的,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是这样。

牛冬是中山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他研究的课题就是广州的黑人社区,因此他也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教授汉语,同时跟黑人交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说,他接触的在广州的非洲人传递给他的是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自己很想帮助他们,他开玩笑说,自己这辈子可能主要就从事黑人社区这个课题的研究了。

社区服务中心为法语系和英语系的非洲籍人士提供免费的汉语教学,每天下午都有黑人从不同的地方来上课,赵文华说,最初只是附近的黑人过来,人们好像还不太相信有免费学汉语这样的好事,上过课之后才知道是真的,于是在黑人的圈子里传开,现在很多住的比较远的非洲人也跑来上课了。

赵文华她们平时也组织黑人游览广州,去博物馆等景点看看,了解广州。她希望能够有企业认识到这个工作的意义,能够与她们合作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

为何如此多的黑人在广州

目前究竟有多少非洲籍人士在广州,没有一个准确的数目,为何有这么多的非洲籍人士在广州?中国最早研究黑人社区的学者之一,中山大学李志刚教授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广州是没有这么多黑人的,他们大都聚居在香港从事商贸活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部分黑人因为广交会到广州来做商业尝试,发现这里更适宜居住和经商,于是产生了链式反应,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广州,聚居在小北和三元里是与广交会有直接关系的。

牛冬说,目前在广州的黑人主要包括经商和求学两部分,而过来读书的非洲人,因为要支付生活费用、读书费用,有的人不得以也从事一些商贸活动,倒卖一些小商品,有的人在非洲家乡开了商店,从广州倒腾一些商品回去,这部分人大都是从事的是低端的商贸活动。

我们见到卡彭加的时候,他正在社区服务中心学习汉语,他来自乌干达,因为踢球踢坏了脚要拄着拐杖上楼,他和赵文华是老朋友了,几年前他在江苏办英语学校,失败后来到广州发展,非洲那边需要什么商品,他就在广州采购什么,在我们的请求下,他允许我们跟他一起到大沙头进货,这次买了一批电话卡发回非洲去。卡彭加就是在广州经商的非洲的典型之一。

 

挪威学者海蒂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应该把非洲人在广州,看作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中国优势。“非洲人为中国带来了许多的商机,当经济危机重创欧美之时,非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却依然保持平稳。”

偏见来源于不了解

在我们进行随机的街访中,大部分广州人对非洲籍人士大都心存厌烦。有人直接讲:“很讨厌那些黑人,黑鬼,尤其是非洲的。”同时也强调不是绝对的,也有好的。一位与黑人做生意的中国商人说:“尽管非洲人在广州居住已经有很长时间,当地人对于满街的黑人早已见怪不怪。但是,我敢说,没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他们的。无论恨他们,还是爱他们,你总得先懂他们。对于很多广州人来说,他们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去问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不同答案。”

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我们的拍摄中,屡次出现约好的采访对象爽约的现象,后来我们了解到,对于很多非洲人来说,“一小时”根本不是时间单位。他们说“一小时以后见”,只不过是告诉你他准备过来了,具体几点钟到可不一定。同样道理,他们如果说“明天”,也并非表示就一定是一天以后,更可能的是表示一种接下来将有可能的意愿。

在采访中,黑人对一些本地人的偏见很清楚,他们会谈到自己乘坐公共汽车时,被人躲避;因为香水味道太浓而招致别人捂着鼻子,一位黑人说,自己的姐姐第一次到这里,坐三轮车的时候,试图跟司机兑换一些人民币,换回来的钱里面夹杂着假钱。这些都加深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不信任和误解,又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隔阂。赵文华她们平时走进小区人家,挨个敲门做调查,宣传免费服务项目,即便是平时有些认识的非洲人,也不容易要请进家门,见到记者的摄影机更加警惕百倍。

来自刚果金的尼尔森只有十二岁,他讲一口流利的带着广东味道的普通话,也会说一些粤语,目前就读于天河东风小学,谈到刚到广州时的遭遇,他说,有的同学一见他就喊黑人啊,黑鬼啊。对此尼尔森轻蔑地说:“一看就没有见过世面的。我管他呢,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有时候也会说‘小子,你没见过世面,你过来,我让你看个够。”

牛冬认为,歧视的根本还在于不了解,中国人除了从电视上看到一些非洲的原始景象,就是在美国黑帮片子里认识犯罪的黑人,所以这种印象流是对非洲黑人造成偏见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李志刚教授认为,中国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所谓的“歧视”,与美国的那种“种族歧视”有根本的差别,“我们的这种‘歧视’更带有功利性的、土豪金的色彩,如果说来的这些非洲人都很富有,又很强大,估计我们看待别人的眼光又不一样了。”

中非爱情的悲欢离合

夏玉霞是癌症晚期病人,今年二月,我们在南海的一个出租屋中见到她时,她正和自己的混血儿子翘首期盼非洲男友的消息。

几年前,在广州做生意的夏玉霞结识了来自己尼日利亚的男朋友,从相识到相爱,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谈到与黑人相爱,夏玉霞苦笑着说:“太难了。”这种艰难不仅来自于自己家人的反对,她的男友也被自己的非洲朋友圈抛弃了,“吃中国饭,穿戴上不再那么夸张,不再那么撒香水,他们的人看他就像看老鼠、看怪物一样看他。”他们的儿子出生后,夏玉霞被查出癌症,偏偏此时,她的男友被因为签证问题,被遣返回了非洲。夏玉霞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同时,只能寄望于社会帮助她,帮助她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找到收养的人家。(见广州日报2013年10月14日报道)

夏玉霞的悲剧不仅仅来自于爱情和病痛,签证已经成为广州非洲籍人士的一大问题。李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移民政策历来严控,鉴于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现实状况,这个无法改变。针对这些非洲人,中国应该尽快建立《移民法》来使之制度化、正规化。” 夏玉霞还在寄希望于有一天能够见到男友,但她也很清楚被遣返后的非洲人是很难再返回中国的。

在我们的街头采访中,在对“你是否会选择黑人做男朋友?”的问题上,大多数市民都选择了“否”,甚至有人补充说,为什么要找个黑人呢。对此,赵文华说,自己不排斥找黑人男朋友。“好朋友的关系不在乎皮肤颜色,只在乎那个人的性格是不是与我们吻合。”

“广州布鲁克林”何去何从

在登峰街社区服务中心,一位叫小江的黑人孩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也来自己刚果金,父母都不在中国,自己寄宿在尼尔森家里。他自己在广州读书生活,讲流利的汉语,有自己的中国朋友圈子,与一对米姓兄弟形影不离,打打闹闹,亲密无间,你很难区分他们和中国小朋友之间有什么差别,下一代的非洲籍孩子正在融入广州。

“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广州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而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化都市,无论东京、伦敦、纽约等,都是有外国人社区的,也有底层的外国人社区。这就是现实,登峰街社工们所做的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