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文灏:“断舍离”之后怎样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毕文灏:“断舍离”之后怎样
毕文灏:“断舍离”之后怎样
关键词:断舍离
一方面,喊着“买买买”、哀叹要“吃土”的剁手党往往是对某件商品“怦然心动”才下了单,而另一方面,舍弃废物也同样需要“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两种“怦然心动”,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吗?依靠“怦然心动”真的会引向“买”和“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吗?这样的“怦然心动”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更进一步说,“断舍离”之后又会怎样呢?
   接近年末,消费又一次成为主流。“双十一”、“黑色星期五”、“双十二”……从实体店到电商,剁手党们“买买买”的呐喊不绝于耳。商品从仓库或商店出发,经由快递员或者消费者的搬运,进入了住所。随着物品的堆积,慢慢地,住所和仓库的区别也变得模糊。

   于是,“断舍离”这样的概念也就逐渐开始流行。“断舍离”强调断绝不需要的东西,留下让人怦然心动的物品,舍弃废物,最终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形成幸福的、环保的生活方式。一幅对抗“买买买”的图景似乎也由此完成。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喊着“买买买”、哀叹要“吃土”的剁手党往往是对某件商品“怦然心动”才下了单,而另一方面,舍弃废物也同样需要“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两种“怦然心动”,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吗?依靠“怦然心动”真的会引向“买”和“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吗?这样的“怦然心动”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更进一步说,“断舍离”之后又会怎样呢?

   尽管结果看起来非常诱人,但在本质上,“断舍离”仍然是一种非常粗糙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吸引人们加入“断舍离”的“胡萝卜”是由个人空间变得干净整洁所带来的快感,而无休止的花销、囤积的负担则是把人们赶入“断舍离”队伍的“大棒”。可以说,“断舍离”的拥趸在经济实力和居住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压力,常常买下“说不定哪一天能用到”或者“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商品,住所中的有限空间因此被挤占。但同时,他们却又留恋和满足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渴望着在住所中营造出“丰富”的景象。不难想象,如果人们的住所有了足够大的空间、储藏不再成为一种烦恼,或者人们有了足够的金钱追求各式各样的商品,那么“断舍离”的吸引力和作用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而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角度来看,“断舍离”是对消费环节的对抗,处在整个链条的末端。对于某一件商品,即便所有人都出于“断舍离”的意识将它断绝掉,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件商品从生产车间直接通往垃圾场,也不能就此宣告“断舍离”的真正胜利,因为这件商品虽然没有被消费,但生产也并没有因此停止。更何况在商品如此丰盛的当下,“断绝”未必等同于“不再迷恋”,很可能仅仅是从一件商品转移到另一件商品。加之商家又会以各种名义不断开发新的商品、创造新的迷恋,悲观地说,从种类上断绝某一类商品几乎没有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不触及商品生产环节的“断舍离”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无力的、徒劳的,它无法根除对物品的迷恋,无法限制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不过是用“环保”的名义蒙蔽双眼罢了。

   比较可惜的是,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或组织虽然在有意识地改善生活环境、对抗消费主义,但其基本思路与“胡萝卜加大棒”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即加入这项活动或组织可以获得这样那样的好处,否则会遭受这样那样的痛苦。比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多家单位设立“绿色帐户”,以积分换礼品的形式推广垃圾分类,试图通过分类减轻垃圾焚烧的压力,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和对土壤、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但问题是,与“断舍离”相类似,“绿色帐户”对那些不在乎礼品兑换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生产者也不会因为垃圾处理的压力而停下脚步。换而言之,对环保活动或组织的认同完全依赖于参与者的个人体验和个人利益,同时这类活动或组织又很难触及链条最初的生产环节,很难在源头上发挥作用。

   环保固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其局限性而否定价值和意义是有失偏颇的,但必须注意到的是,“断舍离”、垃圾分类、旧物回收等等不会降低生产的速度,“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也很难持久地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环保意识恐怕就不应该指向若干年以后的美好生活,而是要拒斥“琳琅满目”的图景,意识到所谓的“琳琅满目”、所谓的“丰盛”不仅在回应人们的需求,更是在不断创造新的、虚假的需求,使人们陷入这个巨大的无底洞。不把这个无底洞堵上,“断舍离”又能怎样?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