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亚筑:什么是“呆丸"?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姜亚筑:什么是“呆丸"?
姜亚筑:什么是“呆丸"?
关键词:台湾 政治 呆丸
"呆丸"的"呆"字里头的反讽,或多或少地隐含了对于那套排他性的台湾人认同论述的不认同和抵抗,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词才是真正地进入了大众人民的文化心理。
 
到底什么是“呆丸”?在台湾大学创建的电子布告栏系统“批踢踢”(PTT)上面浏览文章,像“呆丸”这一类江湖暗语一样的流行词层出不穷,文章本来看得还算通顺,一碰到这些流行词就迟滞不前,搞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有点台语(特指闽南语)基础的读者,稍稍将这些国语转换成台语的谐音之后,就忍不住会心一笑,甚至不由得会联想到台湾的长青模仿秀电视节目“全民最大党”里面呼喊的口号:“这就是爱‘呆丸’啦!乡亲啊~”。
 
台大的批踢踢是人口最多的电子讨论板,稍稍浏览一下就知道当下最夯的流行词有哪些,而一般来说,台湾人爱用的流行词当中,以时效性来区分大致可粗分两类:一个是名人引领或时事性的流行词风潮,像是明星瑶瑶的“杀很大”,红极一时且萌翻了一群宅男并让她获封宅男女神的头衔、艳照门事件的“很傻很天真”;另一类是则是台语谐音系列,像是文章一开头提到的呆丸"("台湾"的台语谐音,专指来自台湾的网民中有台独倾向司响的绿营人士,有时也指台湾、全部台湾人)、“呛声”(台语谐音,挑衅的意思)、“冻蒜”(台语谐音,意指“当选”)、“踹共”( “出来讲”的台语谐音,有挑衅意味)、"……随着媒体一遍遍地翻炒着视听大众,一些流行词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些则依然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流通。
 
当然,随着潮流被生产出来、至今仍然“活”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这些词汇,并非靠词汇本身的“一己之力”来博取人们的欢心,它们的有效性在于它们进入了人们文化心理层面。那么,哪些词进入了台湾人的文化心理?
 
一般来说,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像是从明星或政治人物的一时性新闻所制造的流行词,属于时效性较短的流行词,它们只依存于人们对于该新闻的消费上,一旦媒体对该新闻的炒作热度降低了,改而追逐其它的新闻时,这些流行词的使用度也随之大大消减。然而,另一组流行词,像是"呛声"、"冻蒜",还有"呆丸"等这些从台语谐音转换而成的流行词,似乎历久不衰,而且渗透的层面也更加深广。
 
仔细去检视这些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流行词组,不难发现,它们之所以百用不厌,正是由于它们和民间用语紧密结合着,而相较于客家话和各原住民语言来说,台语词汇还朝气蓬勃地活跃在台湾人的大众生活空间里,在国民党推行多年的国语运动里,它仍保有它的主体性,同时使用台语的人口也占整个台湾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并且,相对于更加"标准化"和"现代化"了的“国语”,台语还有民间地方文化的活泼,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一些台语的词汇被"音译"成国语的时候,会显得更加趣味性十足,而台语建立起它的主体性的时期,并非在后来由政治运动推行的台湾人认同论述里,而是在于早些年前由文化界掀起的乡土文学论战之中。
 
如果仅仅是从台语谐音的趣味这一角度来看流行词,不能解释为什么是"呛声"、"冻蒜"、"呆丸"这样具有政治活动影射的词汇更受人们的偏爱。事实上正是在扁执政后大量动用了李登辉时期所推动的"台湾人"的论述,这论述在民进党作为执政党的时期取得了政治正确性,一波接着一波关于台湾人认同的政治运动的推波助澜,使得人们受着这些运动的洗礼而对"政治正确"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同时不得不说,也就是那些大大小小频繁的选举活动,使得这些流行词重复进入媒体炒作当中,可以说这些流行词正是台湾民主制度的流行商品。
 
就算如此,这些流行词还反映了人们并非对那套排他性的台湾人认同论述照单全收。通过谐拟、趣味化地反拨这些强加性的政治意识,人们由此而保持了和执政者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例如,"呆丸"的"呆"字里头的反讽,或多或少地隐含了对于那套排他性的台湾人认同论述的不认同和抵抗,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词才是真正地进入了大众人民的文化心理,因为它包含的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还充满着自下而上的抵抗,并在这各方力量的交汇之下形成了流动性的权力场域,而这场域则构筑了台湾流行词运作的主体核心逻辑,而仔细进入这流行词的场域去观察,不难发现这核心逻辑里面仍然充满着台湾人对于认同问题的焦虑,“呆丸”这个词因而有了代表性的象征意涵。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