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将2014年定为“国际家庭农业年”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联合国将2014年定为“国际家庭农业年”
联合国将2014年定为“国际家庭农业年”
关键词:国际家庭农业年
家庭农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与环境结合的农产品、创造与消费者更密切的巿场、承传农业知识、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是,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模式正面对多种威胁。国际家庭农业年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向政策制订者游说,为这种模式的农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条件。(来源于吕新雨微博)
联合国已将2014年定为国际家庭农业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以鼓励各地政府制定政策,支持家庭式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期待我国政府也会做出响应,实施支持可持续的家庭农业的政策。
不论古今中外,家庭一直都是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即使到了农业资本化的今天,大规模农企已占据着农业风景在线的瞩目位置,但实际上,以农场拥有权计,家庭农场仍然是现今已发展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农业生产单元。例如美国农场中98% 为家庭农场,澳洲有99%,巴西84%。
当然,不同地方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以及所代表的农业操作,都有很大的差异。美国的家庭农场包含年收入100万美元或以上的超级巨无坝,以及必须依靠农业以外收入维持生计的小户;巴西的家庭农场,则只包括面积在0.5~100 公顷之间的“小”农场。
而在国内,因为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令这种古已有之的农业基本单元,重新赋予新框架──“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是,他们的重点似乎是土地的流转与经营,而不是对小型农场的保护。
联合国国际家庭农业年期望支援的,是受到忽略的家庭式生产小农户。这些小户数量多、土地小,却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粮食。他们会尽量利用土地空间,作多样化的生产,因此单位面积产量,随时高于拥有重型农业机械,高投入高产出的大型农场。家庭农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与环境结合的农产品、创造与消费者更密切的巿场、承传农业知识、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是,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模式正面对多种威胁,例如气候变迁、农地都巿化、水土劣质化、大规模工业式农业与廉价进口农产品的竞争、缺乏合适的销售网络等等。所以,国际家庭农业年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向政策制订者游说,为这种模式的农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条件。
相关信息
国际家庭农业年的起源
“国际家庭农业年”的动议是由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即世界农村论坛在2008年提出的。世界农村论坛由来自五大洲60个国家的350多个组织构成,包括亚非拉家庭农民组织的主要区域网络。2011年,注意到菲律宾政府提出的建议,粮农组织大会第三十七届会议提议把2014年定为国际家庭农业年。 随后,联合国大会第六十六届会议宣布2014年为国际家庭农业年。
国际家庭农业年的意义和相关工作
2014国际家庭农业年旨在提高家庭农业和小农户农业的地位,促使全世界重视家庭和小农户农业在减轻饥饿和贫困,提高粮食和营养安全,改善生计,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大会第六十六届会议正式宣布2014年为“国际家庭农业年”,并请粮农组织与各国政府、国际发展机构、农民组织和联合国系统的其他有关组织以及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合作,推动国际家庭农业年的实施。
目前国际家庭农业年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包括制定一项总体计划,确定国际指导委员会的职责,设立一项多方捐助者信托基金,通过标识,安排活动日程,传递信息,争取国家支持和指导,拟定国际年计划,筹集资源以及在国际一级组织协调会议等。
何谓家庭农业?
家庭农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以家庭为基础的所有农业活动。家庭农业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家和区域背景的多样性;农业生态条件和地形特征;政策环境;市场准入;获得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途径;获得技术和推广服务的机会;获得资金的途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
因此,家庭农业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和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一种手段,这些活动由家庭管理经营,主要依靠家庭劳力(包括男女劳力)。家庭和农业之间的联系包含了经济、环境、生殖繁衍、社会和文化等活动。
家庭农业为何如此重要?
§  家庭和小规模农业生产与世界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  家庭农业保护传统粮食产品,同时促进均衡的饮食并维护世界农业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家庭农业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尤其是在可促进社会保障和社区福祉的具体政策的支持下。
国际家庭农业年四项主要目标:
§  支持制定有利于可持续家庭农业的农业、环境和社会政策;
§  增加知识、宣传和公众意识;
§  加深对家庭农业需要、潜力和制约因素的认识,并确保技术支持;
§  形成合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