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sa Yamashita:超越不可见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Azusa Yamashita:超越不可见
Azusa Yamashita:超越不可见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 LGBT群体
经历两次四川地震,灾后救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讨论。普遍共识是,NGO团体尤其是当地NGO团体的救助十分有效,理应获得更大的空间。而LGBT团体如何看待和介入灾后救援,日本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大启发,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会在面临灾难的情况下加剧”。LGBT团体的关怀,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私人”和“琐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救灾工作也是紧密相连的,不应在灾难面前失声。

文/Azusa Yamashita  译/acornpicker   编/典典

【编者按】经历两次四川地震,灾后救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讨论。普遍共识是,NGO团体尤其是当地NGO团体的救助十分有效,理应获得更大的空间。而LGBT团体如何看待和介入灾后救援,日本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大启发,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会在面临灾难的情况下加剧”。LGBT团体的关怀,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私人”和“琐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救灾工作也是紧密相连的,不应在灾难面前失声。
原文有一些删减,尾注也未附上。想了解更多信息的读者,可以在这里查看完整原文(英文版):http://www.hurights.or.jp/archives/focus/section2/2012/09/beyond-invisibility-great-east-japan-disaster-and-lgbt-in-northeast-japan.html

------------------------------------------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了无数民众的死亡和失踪、财产的极大损失和大量社群背井离乡。除此之外,在撤离、救助和重建过程中对性别观点和性别平等的漠视,使灾难雪上加霜。同样令人震惊的是“社会少数群体”信息的匮乏和她/他们声音的缺失,这些群体包括残疾人、母语非日语的居民、儿童、老人和LGBT群体(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其中LGBT群体或许是可见度最低的。作为一个生长在受灾区之一岩手县的人,我知道我所在的县并不是一个对多元社群有包容力的地方。即使岩手县已经建立起了第一个LGBT小组,我们却并没有听到任何本县沿海小镇LGBT幸存者的消息,这是个可怕的事实。这场天灾凸显出LGBT幸存者的“不可见”,和她/他们在日本农村地区遭遇的困境。

“不可见”的LGBT幸存者

       虽然日本没有对同性关系和跨/变性的法律处罚,但是日本的LGBT人士却仍遭遇着不可见、被边缘化、无声的歧视和污名化,这些在地震之后甚至更加严重了。日本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禁止基于“种族、性、社会地位或家庭出身”的社会歧视,但实际上LGBT人士并没有享有真正的平等,日本法律并没有保护她/他们不受歧视和虐待。在最新的《性别平等的基本计划》《预防自杀措施》中,政府将“因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失调而处于困境的人士”和“性少数群体”纳入考虑范围内,并且为24小时LGBT热线提供资金援助。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公民社会组织都没有足够充分地将LGBT这个视角或相关议题纳入他们的政策之中。

       这场灾害让LGBT群体遭受的不可见、被边缘化、无声的歧视和污名化显露出来。当我问两个在东北受灾区的同性恋朋友她/他们是否在灾后因为自己的性别身份而遇到任何麻烦,她/他们承认自己在灾前和灾后都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身份。“灾难后有一阵子,我完全忘了我是个女同性恋者。”一个朋友在地震后两个月后告诉我。还有一个住在地震和海啸重灾区的朋友说:“我就从来没告诉过我家乡的人我是个男同性恋。我从没告诉过任何人我有同性伴侣,我们都去另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小镇约会。灾难前没人知道我的性取向,所以灾难后没因此遇到什么困难。”

       我知道的报道LBGT幸存者的例子只有两个:一个是被某志愿者形容为“避难所里的一个不正常的异装癖基佬”的跨性别女性;另一位跨性别人士,为了保护隐私,在紧急避难所强忍着不去淋浴。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日本东北的LGBT人士无论是在灾前、灾中还是灾后都面临重重困境。

       据说在任何国家,LGBT人士都占总人口的4%-10%。LGBT人士的可见度取决于一个社会对她/他们的理解和包容程度。不用说,包括我在内,的确有很多LGBT人士生活在日本东北的小市镇里。但是在灾后一周,岩手县的“彩虹网络”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却没有遇到任何LGBT幸存者,也不知道任何关于她/他们受灾或被救援的消息。这就反映出我们日本东北部社会理解和包容的程度有多低。在小市镇里生活的LGBT人群(比大城市的)更加担忧她/他们暴露自己性身份的后果,比如有可能会被家庭和朋友拒斥、失业、流离失所,或被社群孤立。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别无选择,只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性取向。这就是我们在东日本大地震后没有发现任何LGBT幸存者的原因。

想象一下LGBT群体在灾难中的困境

       在2011年3月11日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运人士联系了我,这其中包括一些在海地、智利和孟加拉国经历过天灾或在灾后与LGBT群体共同工作的人。2010年1月海地地震后,因为对LGBT幸存者的偏见和污名,NGO组织很难发现她/他们以提供援助。男同伴侣更难获取救助资源,因为救援的首要对象是儿童、老人和妇女。2010年2月智利地震后,一个跨性别女人因为她的性别身份而被赶出了临时住房。在每年都遭飓风袭击的孟加拉国,LGBT人士往往被视作“家庭的耻辱”,遭到家人排斥而无法分享救助物资。如果日本的LGBT人群和议题稍稍浮出水面,这些事例都有可能在日本重现。

       我跟我的LGBT朋友们探讨并且想象了如果她/他们“现身”,在灾难中可能遭遇的困难。这包括:

1. 被拒绝医治

诸如海啸这样的天灾摧毁了医院和交通系统。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形下,一些正在进行激素或变性手术术后治疗的跨性别人士,或者一些艾滋病的感染者有可能被拒绝继续治疗。东北地区的一些跨性别人士因为害怕向亲友或邻居暴露自己的性别身份而选择去其他市镇的诊所,交通不便时也无法成行。无法得到医治必然会导致这些幸存者健康恶化。

2. 在避难所被当做“可疑人士”对待

在日本有一些为特定性别人群的服务和设施,如厕所、高峰时期的女性专用车厢等。但是LGBT人士很可能因为装扮不符合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而被视为“可疑人士”,因而无法使用这些服务和设施。可以想象某些跨性别人士会因外表问题而被拒绝使用避难所的临时厕所或公共浴室。她/他们也会为了避免被羞辱和不公正的对待而克制自己不使用这些设备,这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卫生状况。她/他们也可能在获取救助物资如内衣和卫生用品时遭遇歧视。

3. 无法得知伴侣的死讯

在日本,同性伴侣无权结婚,而异性恋伴侣则可以合法地被视作未婚夫妇或者拥有事实婚姻。换句话说,同性伴侣在日本法律中被视为陌生人。在异性恋婚姻或者未婚关系中,一个人的伴侣若在灾难中亡故就会得到通知,但同性伴侣却很可能无法得知对方的生死,除非有知情的好心人告知。即使伴侣情况危急,同性恋者也往往被剥夺了知情权和探视权。

4. 无法与同性伴侣同住临时安置房

受灾人士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住在临时安置房中。但是同性伴侣们并没有被合法地承认为“夫妇”或者“家庭”,因而即使她/他们共同生活了很多年也很可能不被允许在临时安置房中同住。即使不是灾难时期,同性伴侣们通常也没有资格共住公屋,因为大部分市政府都是按日本法律法规对“亲属”或“家庭”的界定遴选公屋申请者。

5. 避免使用咨询服务

为了满足灾害中妇女的精神健康需要,内阁所属的性别平等署与各地的妇女中心合作,发起了针对女性幸存者的面对面咨询和热线服务。但是LGBT人士对提供这些服务的咨询师充满了担心,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LGBT人士往往是被取笑的对象。她/他们担心咨询师能否不加道德论断地耐心听取LGBT顾客的咨询?是否有LGBT议题的敏感意识?因此即使需要心理咨询和辅导,她/他们也往往因为不信任而不去求助于这些服务机构。

超越不可见

       “我们在地震后收到很多女性的来电,但是没有人说自己是女同性恋,双性恋或者跨性别者。肯定也有,但是她们不会说的。我觉得拉拉(LBT)们不得不保持沉默。”我的一个女权主义朋友告诉我说,她通过妇女热线救助女性幸存者。这场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已经过去18个月了,但是日本东北地区小市镇里的LGBT人群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就像这位朋友说的,她们仍生活在不可见、被边缘化、无声的歧视和污名化之中。灾难揭露了这一现实。地震后,陆续制定了更包容的法律和政策如“日本东部大地震重建基本法”,“地震预防基本计划”和“重建提案”,LGBT小组和联盟可以借助它们创建一个更包容的灾后社区。虽然总数还很少,但越来越多的公民社会组织和政策制定者,也在积极地将LGBT的声音、视角和问题纳入他们活动和政策之中。目前正是需要LGBT群体说服政府提高意识、打破“不可见”的时候。这听来有些太简单含糊,不过我们只是不愿地震中LGBT群体遭遇的困境,在日本其他地方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区再次出现。

       我们已经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会在面临灾难的情况下加剧。如果一个社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不平等或者被漠视,她/他们在灾难中只会面对更大的不平等和漠视。我们,至少我,是不希望再看到这种情况出现了。生活在不可见、被边缘化、无声的歧视和污名化之中,是在剥夺LGBT人群的尊严。

       在2011年3月11日的20000名遇难者和343000名幸存者中,必定有LGBT人士,而她/他们的声音从来没有得到倾听。我们必须吸取此次东日本大地震的教训,积极联合各种资源,来建设一个包容的社会,并为难以预料的下一场灾难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