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刘翔霄 魏飚: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张羽 刘翔霄 魏飚: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
张羽 刘翔霄 魏飚: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
关键词:机器人 “中国制造”
虽然中国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只有数万台,但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将呈井喷式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均市场规模将在40亿元以上。在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业界,中国被公认为是潜力最大的市场,未来3至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装机量最大的国家。许多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巨头,如今都把中国市场看做“决胜未来的战场”。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正在“变形”。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将投资千亿元在山西晋城等地建设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并要把工业机器人产能从2011年的1万台扩充至100万台。而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在内地雇佣工人的数量顶峰时期曾超过100万人。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富士康,全国不少企业都有“机器人战略”,机器人时代正悄然来临。
 
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
 
2010年,富士康研发的机器人在山西晋城园区投产,2011年,这一园区的机器人产能达到1万台。而在晋城的富士康厂房内,如今已有了“货真价实”的机器人。
 
在富士康,这些外形奇异、动作单调的“机器人”被称为Foxbot。准确地说,这些机器人尚且只能称为“机械手”。不同于一线生产工人的8小时工作制,这些机器人可以每天24小时不知疲倦地工作。
 
机器人不只出现在富士康。
 
在安徽合肥包河工业园区一个偌大的厂房内,200多台焊装机器人整齐排列,不需要工人操作,由电脑控制井然有序地工作。在这个焊装机器人生产线上,每51秒就能组装两三千个零件,生产一台车。
 
在广东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整洁安静的空调车间里,不见一个工人,只有一个机器人在21米长的生产线上来回走动工作着。这一幕,彻底颠覆了记者对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粉尘滚滚、人来人往的印象。
 
该公司助理总经理蒋仕元不无得意地说:“该生产线可以24小时工作,产能是一般车间的3倍。而机器人加工可以精确到3微米,误差比头发丝还小得多。高质量加上低成本,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一路畅行。”
 
记者调查发现,企业用工业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的速度正不断加快。
 
2008年人力成本上升,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制造环节崭露头角,当年我国销售达到7500台,其数量是前24年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后,机器人应用急速扩张。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粗略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同比增长130%;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同比增长62%。
 
与人类相比,出现在一线生产岗位的机器人有更高的承受力,在生产效率方面也具备优势。此外,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晔强告诉记者,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是一种趋势。
 
像富士康,早期得益于大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在消失。因此企业会从利润最大化出发,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利润。未来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厂将会逐渐使用机器人取代工人,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甚至表示,一个“家家都有机器人、厂厂都有机器人”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机器人来了,人往何处去
 
事实上,不仅在山西晋城,富士康的“机器人战略”也在其他省份实施。其研发团队已在洛阳启动“百万机器人”计划,以实现对重复性强、作业强度高的人工劳动的替代。
 
如此大规模的机器人投入生产一线后,将会对企业用工产生什么影响?一线工人又将何去何从?
 
尽管富士康表示机器人将用于“协助”而非“替代”人类生产,但大批机器人上岗后,短期内挤占岗位的现象将不可避免。
 
在富士康的工人队伍中,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占多数。这些年轻人对于机器人的到来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机器人能将自身从单调、枯燥的生产一线解放出来,忧的是岗位被机器人挤占后自己还能不能在厂里待下去。
 
如果机器人替代了人,人又该往哪里去?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刚说,短期来看,“机器人战略”势必导致一批生产工人下岗。但同时,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大量新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
 
谢刚认为,机器人承担的是一些重复、简单的工作。人力被解放后,可以投入到服务、研发等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一旦机器人大规模投入生产线,企业就要想办法对被替换下来的员工进行再培训,使其重获操作、维护机器人的工作机会,或者进入一些伴随机器人而产生的新部门就业。
 
“随着机器人加入生产,企业会对一线生产工人提出更高的要求。长远来看,反而有利于一线生产工人提升工作档次,告别枯燥、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劳动。”谢刚说。
 
“要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他们的力量不在于制造,而在于创新。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趋势,符合中国80后、9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郭台铭说。
 
机器人制造,产业竞争新领域
 
实施“机器人战略”的富士康,目前拥有机器人制造硬件、关键零组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等五项技术。而早在2007年,富士康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就已成立。在业界看来,富士康机器人项目的启动,不仅将推动企业内部转变生产方式,也将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以及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只有数万台,但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将呈井喷式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均市场规模将在40亿元以上。
 
在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业界,中国被公认为是潜力最大的市场,未来3至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装机量最大的国家。许多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巨头,如今都把中国市场看做“决胜未来的战场”。
 
日前,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28台通用型工业机器人,被统一发往一汽集团的汽车焊接生产线。28台标准化机器人批量“闯进”德系汽车的生产线,与长期占据这一市场的国外机器人同台竞技,这对于新松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
 
记者调查发现,本土的机器人企业正在奋起直追,沈阳、西安等地的机器人研发速度很快,而珠三角地区的应用市场则增长最为迅速。
 
据统计,仅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就有63家机器人企业会员,2011年产值达160亿元,平均年增速为50%至60%。当地为解决企业使用机器人前期投入太大的问题,还采用了灵活的“雇佣”营销,即企业可以“先用再付钱”,机器人做得不好也可以将其“炒”掉。
 
如果说机床是“工业的母机”,机器人就是“长了大脑的机床”。一位机床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国人必须明白,“中国制造”要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竞争,就不能只用别人的工业设备,那会使中国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环节,“为了不被竞争对手的机器人‘杀死’,我们就必须用自己的机器人武装自己”。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