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传播倡导”:从“公众关注”到“公众觉醒”,路有多远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反思“传播倡导”:从“公众关注”到“公众觉醒”,路有多远
反思“传播倡导”:从“公众关注”到“公众觉醒”,路有多远
关键词:NGO
很多NGO的目标相当崇高而远大,秉持着诸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理念。但是,NGO一定能实现这些理想吗?Agustin Velloso de Santisteban多年前的一篇论文,对NGO的这种热情泼了一盆冷水。在作者看来,NGO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策略,否则,可能会与自己所奋斗的目标背道而驰。

一、NGO的使命:消除贫困与不公

 近年来,发展型NGO(development NGO)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奇迹般的增长。现实中的你我只要不是与世隔绝,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广告中,总能注意到一小部分相对“奇怪”的宣传——并不是刺激你的购物欲望,而是号召为公益事业捐资出力,这样就可以救助贫困国家瘦骨嶙峋的儿童,关怀那些因地雷而致残的人,又或者在某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挖一口井……诸如此类的慈善事业。每当某地发生灾难之时,也总是不乏NGO的身影,同时“团结”一词频频见诸媒体。总之在今天,发展型NGO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书籍、论文研究和谈论它们;许多大学专门开设相关课程;互联网上关于NGO的信息更是数不胜数。而NGO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仿佛也开始具备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除贫困与不公提供多元途径那么,期待NGO实现“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最终目标,这是否公平?

其实,根据NGO自身的行为准则,发展型NGO是社会团结的一种表现力量,它们的目标是致力于消除贫困,并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源于世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以及一些人被剥夺了所应有的参与决策的权利。总之,它们认为,世间充满了贫困与不公,NGO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致力于解决这些痼疾。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未爆发,但是世界上其实不乏各种局部冲突,而且全面世界大战的战争阴影并未彻底消散。并且,在解决世界的贫困、不公正和剥削问题上,国家和国家组织并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这种种的一切,使得NGO有其存在的道理。

另外,作者还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通俗地概括来讲,就是有些国家其实说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另一套。比如,许多国家表面上支持联合国宪章,可实际上投入到军事上的资金比投入于发展建设上的资金要多。而且让人听起来更难以置信的是,根据SIPRI的调查研究,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也就是宣称为全球的和平与安全负有首要责任的几个国家,竟然正是全世界武器交易的最大供应商!在作者看来,这种买卖现象的存在,深深地导致着世界的不平等。此外,虽然发达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例如武器禁运、军事技术转民用的限制,但根据SIPRI的研究,武器禁运等许多措施已形同虚设。

 

二、警惕:NGO的努力付出可能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背道而驰

现实不断上演这样的剧本:贫困国家购进富裕国家的武器装备,在自己的土地上制造死亡与杀戮。媒体报道后,富裕国家的公民了解到这种悲惨现状。之后,由联合国或某个国家派出的维和士兵到当地执行维和任务。可是,这背后存在着多么荒谬的事实:如果不是这些国家卖武器,可能根本不需要派士兵去维和。而NGO这时往往贡献出物质和财政方面的支持——物资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募得的。当NGO和维和部队一起参与到人道主义救援中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这种合作仿佛展现了一个有爱心的理想世界,而富裕国家的纳税人看到此番此景,觉得自己交的税或捐的钱被用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处,甚感心安理得。

在作者看来,有些NGO并没有深刻意识到上述种种问题。就拿国际反地雷运动来说,如SIPRI所指出的,这一运动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身为这场运动的主导方之一的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也声明,世界上一些国家使用地雷的现象有增无减,并且一些国家还未签署加入禁雷运动的相关条约。

我们不禁要问,有多少这类的运动真正取得了切实成效?公众是否真的被唤醒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参加个展览或签署一份请愿书,觉得内心宽慰之后便不管不顾了?

另外,这种运动可能会转移对中心议题的关注度。比如说,是不是应该推动彻底的裁军?或者人们直接拒绝为政府买卖武器提供财政支持?当然,这些构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得步步前行,但NGO应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案。

虽然参与这项运动的1300个NGO并不需要对此负责,而且公平地说,这场运动在提升公众的意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效果;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反地雷运动(及与之相似的运动)的主要益处,在于促使公民去思考武器所衍生的罪恶。但是,无论如何称赞这场运动,许多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

 

三、结论:NGO应该警惕和反思

发展型NGO反对世间的不公正现象,并且的确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图改变这种现状。然而应该注意的是,NGO现有的实践方式不仅可能无益于改变现状,而且可能会被现有的体制所同化。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NGO实际上的所作所为可能会与自身所秉持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

这并不是NGO的过错,但是如果承认所取得的成效并不足够显著,那也许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有的时候NGO与其说是在拯救生命,不如说是在宽慰富裕国家那些道德神经较为敏感的公民。

也许NGO会说,虽然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许只能拯救极少数人的生命,但总比只是坐着思考要好。话虽如此,但目前的策略和效率可能并不会使得NGO朝自身所秉持的最终目标迈进。眼前看似实有的成效,也许在深层次上不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

另外,作者还认为,NGO仅仅号召公众捐款或签署协议是不够的。要改变现有的体制,需要真正的付出:除非第一世界国家的民众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否则不会有普世的正义。


参考文献:Agustin Velloso de Santisteban(2005) The poor will always be with us-and so will NGOs, Development in Practice,15:2,200-209

同文馆是NGOCN的独立筹资子品牌,如果您也认同我们的工作,欢迎打赏。感谢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及广大读者对本栏目的支持。

 

※作者亦哲是 NGOCN 同文馆成员,如需转载,请保留此声明及原文链接,并完整转载。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