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育走下砧板和神坛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让生育走下砧板和神坛
让生育走下砧板和神坛
关键词:生育 砧板 神坛
“自私”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政策与父权家庭制的混合产物,母亲则是多方拉锯的中心。归根结底,需要同时打破国家和家庭对生育的控制和崇拜,让生育走下砧板和神坛,才有可能“救救孩子”,还有母亲。
    近日二胎话题再受热议,这回的焦点是:“大宝”不想爸妈要“二宝”怎么办?一位网友晒出了自己写在白板上的“保证书”:我保证永远第一喜欢我家XXX(孩子的名字)。下面签上父母的大名。然后是孩子的批示“可以!”孩子还加上了附加条款:“哪个都不许擦。”

    如果说这封走红的保证书像一出闹剧的话,较早前的事件更像是悲剧,《13岁女孩以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 妈妈含泪打胎》、《长春8岁女孩为阻止父母要二胎 拒绝去辅导班还绝食》。许多网友认为孩子“自私”、“霸道”,但需要看到孩子也有真实的痛苦和无奈: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典型的弱者式表达,她没有能力以其他的方式改变父母的决定,而父母两人就能决定的事,又必然对她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但当然不是说孩子以死相挟是对的,这是一种暴力式的情感绑架,尤其是对母亲的控制和伤害。尽管国际上的法理和国内判例都已将生育决定权唯一地交给女性,但现实中远远不是如此,计生政策、丈夫、婆婆,现在甚至孩子,都认为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控制女人的身体——孩子依然像还没出生一样霸占着母亲的子宫。

    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极端反应,一句“独生子女的自私”就可以简单地解释吗?

    孩子之所以想要父母保证“第一喜欢”自己,因为她非常明白下一个孩子的出生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会先围着妈妈的肚子转,然后围着新出生的孩子转。曾经,她自己就被这样对待过。即使那时她还没出生或者没有记忆,但之后从大人的嘴里和态度上,她都不难得知。

    少子化本来是现代社会教育成本上升、人的职业化和生育观念改变的通常结果,并不见得就会带来对生育的过分重视,以及孩子的性格和情绪问题。然而中国的少子化的主要背景并不是社会现代化,而是行政命令强制施加在一个生育观念还未转变的社会之上。

    于是在表面少子化的同时,生育观念却应激性地趋于保守或拒绝改变,甚至出现了将生育供上神坛的畸变,随之而来的现象就是不生男孩死不休的超生游击队、以性别选择为目的的堕胎、家庭对妇女生育过程的过度干预、对独生子女的管控式溺爱等等。

    将生育供上神坛的另一面是怀孕妇女的物化。不能化妆、不能穿有跟的鞋子、不能吃各种食物、过度的产前检查、过早地被认为和自我认为不适合工作……防辐射服已经第N遍被证明是伪产品,仍有许多高知母亲“宁可信其有”地天天套着。这一切都将一个怀孕的女人物化和标识成一个行走的人肉孵化器。

    这在孩子出生以后更是变本加厉。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大部分产妇的恢复期都远不需要一个月,而“月子”中的种种规矩近年来却不减反增,台式的、韩式的、东北式的、南方式的,各地各家或新或旧的条条框框都往上堆:要吃特殊的油、要喝专门的水、不能下床、不能吹风、不能碰冷水、不能洗脚洗头,甚至不能吃水果和青菜……不少产妇也在这个过程中自得其乐,毕竟已婚女人能理所当然地“休息”和“被照顾”的时光是稀少的。

    如是这般当然都是本着对产妇的“好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女人是被当作一个有自我意志和需求的人,不如说是一件完成使命后被繁复保养的圣器,走过这一套就可以放在一边,或者等待下一次被盛放。

    并不是说产妇不需要恢复性照料,只是过度的、没有依据的和程式化的“月子”规范,其实在中国演变成了原生家庭对成年子女以生育为核心的再控制过程——没有一对夫妻可以独自应付这样繁琐的要求,他们往往得邀请两家父母轮流进驻他们的小家,然后又疲于应对长辈们的诸多意见和压力——最终在种种龃龉和奉献中,三代之间的联结被固定下来,而既有的社会文化和匮乏的公共服务都使这种联结难以被挑战和打破。

    综上看来,独生子女政策被强制施加于传统生育观念还未消解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将生育进一步神圣化、神秘化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原生家庭对新生家庭尤其是其中女性的管控和权威强化,新生家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亦随之趋于保守。

    生育神圣化自然会折射到孩子身上,众星拱月式的溺爱,以及对其培养和前途的严密管控,俨然是“皇帝般的待遇”,这使他难以面对自己走下“皇位”的可能。

    “自私”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政策与父权家庭制的混合产物,母亲则是多方拉锯的中心。归根结底,需要同时打破国家和家庭对生育的控制和崇拜,让生育走下砧板和神坛,才有可能“救救孩子”,还有母亲。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