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机”【12月1日,“我们的城市”论坛第2期】 - 公告 - 当代文化研究
公告 民以食为“机”【12月1日,“我们的城市”论坛第2期】
民以食为“机”【12月1日,“我们的城市”论坛第2期】
关键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在今天的中国,民却也以食为“机”。首先是巨大的食品安全的危机。我们的餐桌在供应源源不断的美食、让人大快朵颐的同时,也提供着一份不断加长的食品黑名单,让今天的中国人谈吃色变。这却也是一个转机的开始。正是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城市和城市生活,审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食品安全之间不可忽略的关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在今天的中国,民却也以食为“机”。首先是巨大的食品安全的危机。我们的餐桌在供应源源不断的美食、让人大快朵颐的同时,也提供着一份不断加长的食品黑名单,让今天的中国人谈吃色变。
    这却也是一个转机的开始。正是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城市和城市生活,审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食品安全之间不可忽略的关系。
    这一重新审视包括:对一座让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而言,城市的规模与食品供应之间应该形成怎样良性的互动?城市法规、食品监督和消费者权益之间实际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关系?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而消费者的欲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安全食品之间,又究竟构成了怎样的紧张关系?在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呼吁和期待中,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是否急需被构想和讨论?……
   本期“我们的城市”论坛,就这一话题与专家学者、从业人士以及关心城市问题的市民,共同探求深陷这一场危机之中的城市可能的方向和出路。

     时间: 12月1日 周六 14:00 - 16:00
     地点: 上海 长宁区 淮海西路570号F座 民生现代美术馆

相关链接:http://www.douban.com/event/17795399/

【嘉宾】
贾瑞明 老贾,倡导有机农业的自然农人(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3/2/752149.shtml)
吴恒 “掷出窗外” (www.zccw.info)中国食品安全新闻资料库创办者
苏运升 城市规划专家,上海易托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沈林节 法学博士,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蒋红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关于”我们的城市“论坛】
   城市化是当下中国规模最大的社会工程,牵涉到一代中国人的繁衍生息。在社会转型期,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及价值观念差异等引发的连串社会问题使得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城市危机管理等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在无数新城隆隆升起之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进步的、幸福的城市生活”?“我们的城市”系列论坛以“市民*生活*进步”为宗旨,旨在营造一个讨论的空间,为想象和创造新的城市生活各抒己见,为城市生活的进步贡献真诚和理性声音。

【主办方简介】
   当代文化研究网创办于2003年3月,隶属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网站旨在开拓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批判性地理解和介入当代社会现实,为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基地。自创办以来发起了多次在线讨论,在线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多次被《解放日报》、《东方早报》等媒体报道和转载。“我们的better city”的大型网络讨论,则作为“热风•当代观察”丛书的第一辑编辑出版。

 《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于2003年,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从创刊自今的数年间,《城市中国》凭借其专业观点与崭新的视野,成为政府机关决策层、建设类行业高管、城市研究机构及学者乃至密切关注城市发展动向的各专业界精英的必读本。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11月。中心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中国城市社会演变逻辑的探索,同时展开城市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以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教师为骨干成员,以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社会政策等为专业背景,并邀请校内外城市规划、城市法学和人文地理等的学者作为研究员或合作者。陈映芳教授担任本中心主任,目前组织有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并编辑出版“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

【场地支持:民生现代美术馆】
   民生现代美术馆(www.minshengart.org )创建于2008年,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是由中国民生银行发起成立,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类活动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美术馆立足于研究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展览、出版等形式,敏锐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和现状,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前沿艺术的交流及合作;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当代文化艺术教育。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