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文化研究月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3-11 22:13:55 阅读: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自2012年2月底开始举办“文化研究月会”,时间固定在每个月的月底下午2点到5点半;参加者是中心和本系的所有人员,文化研究团队的成员,及中外各界同仁。目前已成功举办11期。
文化研究月会 第11期
时间:2013年3月8日(周五)下午2:00-5:30
地点:上海大学新校区A楼506B室
【专题讨论】

主 题:感想台湾
报告人(30分钟):王晓明
自由讨论(5分钟/人次)
神仙会(5分钟/人次):各自谈谈寒假/春节期间的见闻与感想
【文化时事圆桌】
引言人(5-10分钟):徐道衡
热点话题:“奶粉限购”
【专题内容梗概】
王晓明教授总结了半年来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别从城乡、收入、性别、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精英的分布这五个方面入手,对台湾社会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根据他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了解,将中国大陆、香港、包括日本、新加坡等地在这五个方面进行类比,并得出结论——台湾社会的最大的特点,是“平衡”。在台湾,无论是城乡的硬件设施与景观,政府高层与普通民众的收入,男性与女性、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社会地位,以及精英分子在整个社会阶层当中的分布情况,差距并不是不存在,但其彼此间的距离,与其他地区相比,要小得多。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台湾的普通民众中,对生活有自觉,有大想法、大抱负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不仅敢想敢说,更加敢于实践。王晓明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每个人都不可抗拒地被卷入其中,但是,在被卷入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单独的个体,就压根无法改变和掌握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台湾的经验,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并非纸上空谈式的标签理论,而是启发我们如何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斗争,一点点地重新构建一个大的社会网络,让糟糕的现状逐渐发生改变,使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想法真正具备实现的可能。
【往期热点专题回顾】
第一期 2012年2月29日
李晨:张承志的红卫兵理想与新时期文学起源
第二期 2012年3月30日
郭春林:我们时代的道德状况
第三期 2012年4月28日
朱羽:社会主义喜剧与“内在自然”的改造
第四期 2012年5月28日
朱杰:媒介的“相对自主”:读《监控危机》
第五期 2012年6月27日
李宗敏(韩国庆星大学):对于汪晖中国改革开放叙事的几点质疑
第六期 2012年7月29日
韩国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轨迹和焦点
1.韩国文化研究20年的理论轨迹:以改革和革命的辩证法节奏分析为中心
报告:沈光铉(SHIM Kwanghyun)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教授
回应:王晓明(WANG Xiaoming)上海大学教授
薛 毅(XUE Yi)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翻译:金昭英(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
2.韩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性实践和文化运动
报告:李东渊(Lee, Dong-yeon)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教授
回应:吕新雨(LV Xinyu)复旦大学教授
罗小茗(LUO Xioaming)上海大学副教授
翻译:张赫芯(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高允实(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
第七期 2012年9月26日
高明:通过沟链达到吻合从而获取注册
第八期 2012年10月27日
张 颖(加拿大康克迪尔大学,地理、规划和环境系):
地毯世界:拉萨的差异政治与一个商品等级的建构
第九期 2012年12月8日
郭春林:居家生活与幸福感
第十期 2013年1月12日
姜来熙(韩国中央大学文化研究系):项目融资的兴起和新的城市景观在韩国
The Rise of Project Finance and New Urbanscapes in South Korea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