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窗夜话:"学奖"已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萤窗夜话:"学奖"已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萤窗夜话:"学奖"已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关键词:袍子 虱子 夜话
奖学金制的确推动了科研的上升,但基本是科研数字的上升,而不是科研质量;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出不起高额版面费,自然被抛弃于评奖的游戏规则之外;很大一部分有志于献身科学研究的研究生,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中……无疑,这是整个中国高校共通的病象。
按:当代文化研究网将王晓明老师快评《教育过程市场化可取吗?》登出后,一位署名萤窗夜话的同学发来了他对近期高校奖学金奖学金评奖机制的看法,这些看法虽未见有多深刻多独到,但却道出了高校学术体制内一个司空见惯的丑恶乱象:奖学金因其与科研的量化评判标准挂勾已然成为催生大量学术垃圾的制造引擎。学校领导和教授们虽对这一顽疾心知肚明,却有意视而不见。如此默然放纵、姑息养奸所带来的只能是科研的虚假高潮。而它戕害的却是那些真正热爱学术热爱读书的有志青年,以及大学理应具有的良好学习氛围。由此,萤窗夜话同学对今天高校陷入市场主义迷思后,其前路何往不无深切忧虑。而这也呼应了王晓明老师在其文中对教育过程市场化的严厉批评。萤窗夜话同学所言是一个普通学生所看到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真的无力抵抗吗?如其不然,那么改变它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
 



"学奖"已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萤窗夜话

 
2014年研究生教育开始收取高额学费,这对无数已被教育产业化掏空的家庭来说,构成了巨大压力。

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中央高校根据研究生收费标准、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奖励标准和评定办法(可分档设定奖励标准),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

最能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句话:“可分档设定奖励标准”。但是,这话加了括弧,而且文字表述上用了一个“可”字,说明财政部、教育部并没有强制各个高校一定要对“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分设三六九等。而平均分配,或者接近平均分配的方案,是否应该成为其中的思路之一?

第六条是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品学兼优;
4.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但是,这四个条件都不具备操作性,落实到现实中,四个条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反而被抛弃了。

把第五条、第六条综合起来,许多大学制定学业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核心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加上“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也往往演会变成在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当学生干部的实践。即便研一博一的学生刚入学,奖励标准可能更偏向于学业成绩,但是,整个强调科研数量的导向,又立马将他们引到数字竞争的轨道上。
   在此基础上,笔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面对外界的影响,一所大学是应该扩大竞争还是适度控制竞争? 

我所说的“外界”,是指整个世界的大趋势、大环境。除了少数地方,全世界早已陷入了自由主义的迷思,而中国大学走教育产业化道路也已有15年历史,已成为社会分裂的重要助推器。今天的大学不能继续照搬市场规则而无能为力。

   《某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施细则(试行)》第四条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奖比例为评选对象的80%,具体等级、金额、比例如下:
名称     金额        比例
  博士一等奖     18000元/年     5%
  博士二等奖     15000元/年     20%
  博士三等奖     10000元/年     40%
  博士四等奖     6000元/年      15%
  硕士一等奖     12000元/年     5%
  硕士二等奖     9000元/年      20%
  硕士三等奖     6000元/年      40%
  硕士四等奖     3000元/年      15%
 
如果加上20%的不能参评的学生,某大学“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实质上是分为了五等。每一等级相差之大,一目了然,尤其对于那些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用来交了学费的贫困学生来说,这个差别就有点触目惊心——如果他不能拿学业奖学金,或者只是拿了最差的等级,他就无法正常学习!然而,四等、“五等”所占据的比例却实在不小!

笔者另外还考察了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业奖学金”评定标准,发现它们一般都确定为三个等级(有的大学的博士学业奖学金就是采取了平均分配的方式),每个等级相差不大,并且最低等级一般能够保证冲抵学费。

而有些学校分为五等也无不可,如果能够实现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期待的话。但事实会是怎么样呢?不用说,以往各种奖学金的评定已有了太多的教训!(这些就不用展开论证了吧?)

既然问题多多,像“学业奖学金”这种涉及到研究生同学普遍利益的事情,在政策上还是温和点的好。事实上,比如某高校早在几年之前就进行了博士“普通奖学金”的改革,博一不分等级,博二及以上分两个等级,每月生活补助相差两百元。这套方案,产生了良好效果,保证了公平。可如今为什么要一下子要抛弃先前的良好经验呢?

而学校录取每一名研究生都要经历考研的残酷竞争,正因如此其所读大学就理应承认他们都同样优秀,而不是将自己精挑细选的学生又分成如此多等级,而且每一等级相差如此之大。反之,那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某著名教授曾说过:“衡量一所好大学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它的风气与社会的风气是不是相反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研究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来读一个氛围,但是这个氛围应该要与市场社会上的那种氛围相反,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氛围,而大学应该做的,就是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不同于市场社会的新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和生活方式。  

 
二、以奖优来推动科研能做到吗?

 
毫无疑问,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希望通过奖学金的方式来奖励优秀、推动科研,培育优秀的科研人才。但事实又会是如何呢?恐怕没有大学做过追踪调查:那些曾经获得最多或最高奖励的学生,如今在哪里,又在做什么?是否符合国家和大学对他们最初的期待?

以上的问题,我也回答不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一方面,大学在向学生要科研——主要是科研数字,没有发表的科研论文,就不能参评奖学金,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研究生就不能毕业,但是,中国能发表学术论文又不收版面费的学术期刊却只有那几种,学生该怎么办?另一方面,无数头脑灵活的研究生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参与了这样一个学术生产模式:花钱买版面发论文——有了发表的论文来评奖学金——有了更多钱继续买版面发论文——……

结果是:奖学金制的确推动了科研的上升,但基本是科研数字的上升,而不是科研质量;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出不起高额版面费,自然被抛弃于评奖的游戏规则之外;很大一部分有志于献身科学研究的研究生,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中……无疑,这是整个中国高校共通的病象。

这些病象,从教授到校长,都心知肚明,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需要科研数字来提升排名和整体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陈平原教授在文章中写道:“今天,你见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书记,几乎都会跟你说他们学校的排名问题。……现实的压力使得他们却只能这么说。记得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沈祖尧教授曾经宣布港中文不参加排名,所以次年马上就在排行榜中跌了下来。”

面对市场这头巨大怪兽,我们的大学该如何独善其身呢?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