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北大”的“罗德学者”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柳一:“北大”的“罗德学者”
柳一:“北大”的“罗德学者”
关键词:北大 张旭东 燕京学堂
张旭东教授答纽约校友群问的这番发言,指明了燕京学堂背后的那盘很大的棋:要设立类似“罗德学者”和“肯尼迪学者”那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项目,要让中国的“燕京学者”和英美站到一起,甚至要以“中国学”这一学科设定超出那两个项目之上。在这个目标之下,全北大的力量都应该为之服务。设立燕京学堂不在中国学,不在文史哲,也不在北大。
    “北大”的“罗德学者” ——对张旭东教授答纽约校友群问的一些想法
                               
                                                 柳一

 
    倘若张旭东教授在燕京学堂一事中真的有那么大权威且他的话可靠,我们还真能从中获取不少信息。燕京学堂的设定很清楚了:培养与中国相友善的未来海外(各领域)领导人。模板则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全球最负盛名的、培养了美国总统及政、商、法、学术界等各个领域顶级人才的“罗德学者”项目。克林顿确实是罗德学者,肯尼迪不是,张教授在开头处的口误可能暗示了燕京学堂背后也同时考虑了在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实施的“肯尼迪学者”项目(详后)。
 
    要建立中国的“罗德学者”项目,需要创出招牌,需要制造“学术、资源、名望上的相对优势”来吸引全世界的高端乃至顶尖人才,因此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考虑的:奖学金、生活环境、教育模式。在这个角度来看,高额奖学金的设定、选址静园,“燕京项目要办出气势、办出品牌,一开始需要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静园六院的整体性具有这样的效果。”这样的话可以理解了。
 
    教育模式是更难处理的问题,北大有什么学科、什么方向是在世界范围内构成吸引力的?罗德项目和肯尼迪项目都是让学生在牛津、哈佛、麻省理工范围内自由选课,并没有单独辟出一群老师、划定学科范围。但为了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燕京学堂必须拿出“中国学”这样抢眼的口号。做不到牛津那样,因此“只能在特定的研究范围里给学生开小灶。目前看,只有中国研究相对说来有优势,但也仍需集全校之力,外加努力吸引国际学术资源,方能具有学术、资源、名望上的相对优势。” 然而燕京学堂事实上希望培养各个领域的未来人才的——考虑到肯尼迪、克林顿的噱头,恐怕政商法界才是真正的期望——因此学堂开出的课程又必须容纳经济、政治、法学等各方面。这一教学计划与“中国学”之间的明显矛盾也可以理解了。
 
    在创立中国的罗德计划、肯尼迪计划这样的大背景下,目前为止燕京学堂的很多做法真可谓理直气壮了,但他们仍然面临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如何给北大一个说法,如何处理与北大的关系?
 
    就是因着这一点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自圆其说、漏洞百出、抢救补休、以至千疮百孔的闹剧。首先打出的大旗是燕京学堂事实上是为北大而设的,将是北大人的学堂。“燕京的最高目的是提高北大文科的教学和研究质量,这个大家不应有疑问。”张教授的发言以及一直以来学堂的几次公开声明都试图把理想中燕京学堂内部的博雅学院式教育——能不能达到姑且不论——的优点强行扩大,说全北大都因此受益,而全然不顾“学堂”的教学模式——其讨论课的形式、师生比例、寄宿制等方面——根基上的封闭性与这种说法的对立。至于什么“投入较大资源,开新炉灶以补老炉灶之火力不足,最终新老并在一处,都在一个锅里搅勺子。”还有“以此框定一个大致表述模式、教育模式,以此反过来推动国内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至少比身在国内,占着‘国学’的位置,却生怕没有搭上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的车要强。”则真是“搅勺子”的强为之说了。对于中国学、海外汉学的讨论已有不少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我个人也非常赞同要加强国内学者与海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把这种愿景强行嫁接在燕京学堂名实不符的课程计划上面,则显得牵强而近于可笑。——其实张教授自己也说了:“‘中国学’是个帽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育对象的国际化。”重点是教育对象,关键还是在“罗德学者”。 

    总而言之,张教授的这番发言指明了燕京学堂背后的那盘很大的棋:要设立类似“罗德学者”和“肯尼迪学者”那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项目,要让中国的“燕京学者”和英美站到一起,甚至要以“中国学”这一学科设定超出那两个项目之上。在这个目标之下,全北大的力量都应该为之服务。在他——和他们看来——目前校内师生校友的各种质疑声音,对选址静园的各种不满,只是“情感寄托,”甚至可以算是空谈误国。“但俟河清,人寿几何,全世界没有一所大学实际上是这样做事的。”“ 北大这样赶超型大学,做事不得不比别人更快。忙中出错是难免的,我们只能希望通过建设性批评和监督力争把差错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然而,“建设性批评”和“监督力”何来呢?“过早对外宣布,反倒有虚张声势之嫌,也难以避免不必要的阶段性质疑。这也符合务实低调的做事风格。”说白了:要快,要狠,你们别闹了。
 
    醉翁之意不在中国学,不在文史哲,也不在北大。

 
 
 
附注(资料来源:罗德学者官方网站、肯尼迪学者相关报道及维基百科):
 
     1、张旭东教授就燕京学堂项目答纽约校友群问:http://www.douban.com/note/366744103/?type=like
(此链接为编者添加。)

     2、罗德奖学金项目(The Rhodes Scholarship,也译为罗德斯奖学金,罗氏奖学金)创立于1902年,是全世界最古老、声望最高的国际奖学金。 每年从18个国家地区中选出83名本科生(2013年数据)到牛津修习一系列研究生阶段课程(在最初的七十多年间,进行本科阶段学习的人居多,近几年则逐渐转向),这些奖学金获得者即“罗德学者” (The Rhodes Scholar)。他们享有丰厚的奖学金,同时在单独一栋“罗德楼”中居住,可以选择牛津的各个领域的课程。著名的罗德学者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加拿大总理特纳 (John Turner) 以及澳大利亚总理霍克(Bob Hawke)等。
 
    肯尼迪奖学金项目(The Kennedy Scholarship)由1963年在英国成立的肯尼迪纪念基金会设立,奖学金获得者称为“肯尼迪学者”。其设立有与罗德项目媲美(称为逆向罗德项目)的意思,但范围小得多。每年全额资助6-8名英国本科毕业生生到哈佛或麻省理工学习,选课范围也不限。
 
    按:这两个著名项目都是以信托公司为基础,以奖学金为核心,筛选本科毕业生送至目标学校自行选课,至今培养了大量政、商、学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清华苏世民学者(Schwarzman Scholars)计划在官方网站上就毫不讳言其“既罗德基金以来最重大的此类项目”的设定以及培养世界领导人的目标。燕京学堂似乎是嫁接罗德奖学金(通过钱和特殊环境形成光环群体)与国学培训班(输出某种理念)模式的产物。对前一半笃定不移,且一定要先声夺人;但后面一半则晦暗不清,诸多矛盾。恐怕是上马太快、人员未定,抱着“赶超”与弥补“忙中出错”的心理,总难免左支右绌吧。
 
 
      作者简介:柳一,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海外深造。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