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你买我捐”?——被消费的慈善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立方:“你买我捐”?——被消费的慈善
立方:“你买我捐”?——被消费的慈善
关键词:广告 慈善 贫困
这种“你买我捐”式的广告,为了增加盈利,利用并且扭曲了人们本真的情感。更深刻的是,它掩盖了贫困的真相,它将贫困变得刻板化、简单化,实际阻挡且压制了人们对贫困成因的深入思考!
 
这些年,尤其在汶川地震以后,慈善事业逐渐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企业普遍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同时出现的一些慈善方式却让人觉得有混淆视听、误导民众之嫌。有一则文案如下:“凡是在**专卖店购买一件产品,**即捐出*元钱,定向捐赠至**公益基金。该笔专项基金将用于山区与灾后地区儿童设施建设与给孩子们使用,所有**捐助的基金将定向使用并公开用途,每个订单内会附上给顾客的感谢信。”
 
与其说这是慈善,不如说是营销手段,我把它概括为“你买我捐”。这种方式的捐助条件可能多种多样,捐助对象也可能置换成贫困大学生、农民工、残疾人等。可能你首先确实会因该产品相较而言更有道德感、公益心,或者因自己有机会做点好人好事而有些动容,但随后是否又心存这样的疑问:这企业究竟是在做好事,还是做促销?自己要不要故意上它的当?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贫困本身,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是无收入来源,是大病烧钱,还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捐款捐物真的有助于消除贫困吗?有人说,能帮一点是一点,应该鼓励这样主动做好事的企业,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消除贫困而言,这样的帮助总是短暂的、弥补性的,甚至它反而会阻碍贫困的消除。
 
在我看来,使用这类营销手段首先是为了提高销量、扩大利润,其实质仍然是企业的逐利之心使然。这种营销手段将一种复杂深刻的社会现象的解决出路简化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这样草率的口号式逻辑,让消费者购买了“你买我捐”的产品以后,似乎理所当然地满足于自身社会良知的伟大,殊不知这种膨胀了的虚伪的道德感来自于“消费逻辑”,它为了增加盈利,利用并且扭曲了人们本真的情感。
 
更为可恶的是,它掩盖了贫困的真相,它将贫困变得刻板化、简单化。当我们听到“贫困”、“偏远山区”、“残疾”、“灾区”这样的词汇时,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能形成特定的形象,这些人是“可怜的”、“穷的”、“低贱的”、“无法翻身”的。但事实上,“贫困”人群的生活现实往往要复杂得多,同时,造成“贫困”的深层原因也应该深究。缺乏制度保障、政府失责、市场盘剥,这些都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而绝非仅仅由于“贫困者”自身羸弱。这种被消费所裹挟的慈善对“贫困”的作用力,实际阻挡且压制了人们对贫困成因的深入思考!
 
广为人知的星巴克咖啡,它的广告在如是阐释它的社会责任:“……当您从星巴克伙伴手中接过一杯醇香的咖啡,就已经意味着参与到星巴克共爱地球的计划中。每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意义都远远超过它的本身。……一直以来,星巴克致力于成为对他人及地球有益的企业。基于这样的愿望,从创业伊始,星巴克就在道德采购、环境保护、以及参与社区公益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和推动。”当你知悉星巴克宣称的“超出一杯咖啡的意义”遮蔽了某些令人忧虑的不公平现象后,你是否还愿意为了这份虚构的意义而买咖啡?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