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洵:车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陈哲洵:车
陈哲洵:车
关键词:私家车 中产阶级
这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受骗的感觉,但仔细回想一下,并不是欺骗,毕竟私人空间是后来才承诺的,之前既不是叫市场主义,更没有说过私人主义,而一直是资本主义。
这个车当然不是自行车的车,很多人一眼就想到了,所以我就要告知那些一眼就认为是轿车(私家车)的车的人,你们已经被划归到21世纪的中国好市民,中产阶级,或者说走在中产阶级的路上,快拿到上海户口,快搞定房子,快搬进东方阿姆斯特丹(殖民地?大雾)的人,或者说经常梦到以上等等的人。
那如果你仍然义无反顾的想到了自行车的车,那好吧,我只能说你一直都是社会主义的好市民了。
好吧,又开始骂中产阶级了,中产阶级所处的社会位置及其生活方式不够社会友好和环境友好吗?那不尽然,我想大多数想中产的人其实都是勤劳朴实,安分守己,进可以报效国家,退可以成家立业的传统好人。比起那些渴望出人头地,无限追逐利益,希望操控资本的野心家们要好得多啦!另外就是现下到底有没有中产阶级还是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渴望有中等产业的人群是肯定不少的吧,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只要在应付生活周围的各种消费之余还能有产,那等于就是搞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些传统的人们来说,固定的私人财产要比那些后现代的月光族们的所谓消费才安全更让人舒心,毕竟现在这样的社会除了体制内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合法拥有更安全呢?所以说虽然现在中产阶级的诉求可能没有多少,其生活理念、标准还是被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因为还没得到,所以才不被质疑。何况这些生活理念看起来都是人之常情,都是家庭、平凡和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满足。那么问题出自哪呢?

一、车是外来文化,会不会不服水土呢?(本土文化是坐轿子的老爷)

中产的生活方式繁多且不断变化,最近几十年一直在不断硬化的指标就是车了,所以就从车来探讨一下问题所在吧。回到前面提到的,车这个概念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中产化了,中产意义上的车以其特有的外形和功能,以及媒体、话题、占据大量公共空间的庞大体形获得了极高的曝光率。而时间上从美国上世纪二十年的汽车长龙开始,这个东西轻易的代替了自行车、摩托车,成为私人、家庭代步工具的首选。然而在中国,特别是大城市就没有这种好事了。没办法,人口密度大啊,又没有进化到欧洲那样的高度私人化社会,大家都自觉的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那只有大家一起承受多余的成本吧!当然平衡成本的办法就是稍微就在附近吧,别像老外一样一路就跨了几个州了。
当然住小城市的人们不就好多了吗?岂止啊,小城市的中产简直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移动到哪我做主的正宗土豪啊!虽说路近又不用赶时间有些浪费,但买了车不开,不是也浪费吗。所以都说有选择权比起没有选择权要好,可选择权太多满溢出来了,人们通常就犯迷糊的乱堵一气,结果溢出来的也就能拖则拖了。比如说卡路里,只好交给其他的项目来解决了,打麻将啊,聊天啊,健身房啊,医院啊,能做到多少是多少,能消耗多少是多少吧。所以,人的身体就这样的被很专业的分开,而同时人们自己也学会了专业的处理方式了。毫无疑问,车作为舶来品的确给国人带来不少现代的习惯,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只是这些新东西来的太快了,许多人都还没来得及体会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跟以前生活有什么不同,并作出些调整安排,就荣幸的跟着大家一起接受了同来的其他配套产品中了。

二、对于一些人车是动力,另外一些人车就是身份,有点虚,就看你能不能变成实的生活了

不仅仅是买得起车的人对车感兴趣,其实大多数从中获得乐趣的反而是那些没有车的人们。有些人谈到车就会很兴奋,车虽然离他们还很遥远但自己拥有车的知识,这是成熟的表现,而年方十八就开始学驾照,在同龄人中间确实是很有打算,有计划的人,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不管有没有招来赞许或羡慕的表情,都会觉得安心。
那对于那些离车很近的人,谈论车就是天经地义了,他们正在为车奋斗中,做梦梦见车的人也就数他们了,为车而奋斗是值得骄傲的事情,感觉比那些虚无缥缈的伟大要实在得多,也容易实现的多,毕竟车啊、车的话题啊,满大街都是,而且又是自己掌握所有权,似乎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这么想倒是没有错,可是如果像上面说的那样有了车不会用或在你的生活环境中不太好用或引发其他问题那就不能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幸福了吧。所以说追求身边的幸福感没有错,但是如果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懂得接纳、处理新鲜事物与自己原有生活的关系的话,——这些可不是会选车的,甚至能够将车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就够了的——那即使你买了车,搞定了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那也只是在为扩大内需做贡献而已——权力是合法的并是国家鼓励的,但这只是法律规定这是属于你的东西,广告说你应该拥有的生活而已,并不等于就是你私人在使用和掌控自己的生活了,所以说所有权+使用权≠私人拥有。当然,你的生活可能给你的感觉就是地球人都在讨论车,所以车首先是个必要条件,但还是那句话,谈论车并不能进一步保证你的生活、社交得到改善,不会用车,不会用车的话题,那这些都不是你的私人生活。
所以最尴尬的是那些有车不用的人,车真的就只是作为那些人进入一个圈子的符号了,想想如果有那么一群人竟然生活得跟布尔迪尔所描述的理论一模一样,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伟大进步,或者说是这群人的悲哀了。这话虽然绝对,但是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做那么一些事情,如倾向于买商标外露的名牌货,网上炫富等,这些事情虽然他们自己都觉得很虚,但没办法,对自己的位置缺乏安全感哪。像中产这群人,如前面说的,他们是很传统的老实人,这不是说他们不想出人头地,但那是要有条件和代价的,要么有机会,遗传的或人品好的,要么基础好,大脑的或身体的,要么是些玩命的,亲人朋友都可以赔进去的,这些对于一个普通的老实人来说都没办法,怎么办呢,意淫一下吧,用不用车无所谓,用什么样的车有所谓,要的就是能够尽量达到那种效果的效果。
同样,离车很近的那群人也不一定是喜欢车的,车是他们的动力,没有梦见车就是不成熟、不上进的表现,不向各种资源集中的地方走就是生活没有意义的人,当然可能我并不认同车,并不以中产生活为然,或者鄙视物质优越的生活,但老是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不会闷吗,你的亲戚朋友是不会认同你的,跟他们待在一起不会闷吗?有改变才是生活嘛!但这一改变就不由自主的跟社会上其他大多数人的改变方向保持高度一致了。所以他们即使鄙视,也会不自觉的从农村跑到城市,大学为了好工作,为了有车有房,为了在乱世中制造出稳定的私人空间。可这些在如何获得私人空间这件事上很专业的人们在奋斗中太专业而忘了怎么生活了——其实他们只是支持私人空间的设备的专业制造者——到头来还得重新学会怎么相处,重新去读书、培养多种思考方式,来对抗一味用专业知识考察生活的习惯,要不然买了车,进了圈子也跟以前没什么不同——还是在用个人生产/消费总值来换取快感的模式,只不过从以前的生产>消费变成了生产<消费总值了,而等级性的快感变成了一遍一遍重复的快感,乐观的孩纸们爱把前者称为上进,后者叫做个性。

三、有品位的有车一族们,你们在乱世中设计的私人空间舒服吗

当然,还有很多人既有获得私人空间的能力,又能够在乱世中把握住自己。有人说;“坐在车里看车窗外的东西感觉都不一样的!”那是当然的啦!在自家的车里跟出租车那是两码事,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属于自己的车就跟有条狗一样,可惜狗不能骑。不同于前面说的那些专业人士,一个有品位的人是很能够分辨和珍视这种私人情感的。对于他们来说,车不但是好伙伴,还是一个移动的私人空间,是城市高楼中的一个套间的延续,行驶在车的洪流中,我可以看别人,他们看不到我,跟隐身一样!车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况且汽车制造商们是越来越懂得自己的产品做成什么样才能帮助现代人应付现代生活了,即使是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接近白痴的专业人士也能够通过这些设施掌控自己和家庭,更何况还在完善中。而公共事业也在为他们提供越来越好的交通环境,用各种政策为私家车开绿灯,他们本身也在努力培养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来保持私人生活不会互相冲突。这样,这群人就可以躲在高楼的玻璃幕墙后面、车窗后面冷静的观察着玻璃窗外面的世界。不用为雾霾啊、尾气啊、噪音啊、多余的荷尔蒙啊所侵扰,当然这些都是我看在眼里的,但又不必把自己卷入进去了,就像看戏一样,既然我自己已经安全了,那就有足够的高度来补偿同情的眼泪和小费了。不用担心外面的人闯入自己的私人空间了,当然,自己也出不去了。是不能再出去了,外面灰尘大,事情很杂,外面的人呼吸的是质量较差的空气,出入的是不干净的地方,身体上行为举止都被污染了,接触多了会使自己的身体,行为爱好,以及车里面、私人住所里面的环境受到影响的。但算了吧,文明的发展是有代价的,恨不能发展到全方位的移动隐身技术啊。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到处乱跑而只能去一些指定的地方也不能去热闹的地方与民同乐了周围变得冷清只剩家人有些寂寞但就这样吧,为了最后的净土低调点吧。所以说他们做出这种主动放弃车窗外面的世界的决定也是悲壮和无奈的。既然心有不甘,部分人就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如选择在网上晒幸福这种技能隐身又可以分享的方式,还有实在是忍不住了的,就驾车在马路上狂奔甚至不惜造成事故和事件。

四、虽说你们是客户/上帝,市民/神圣,但游戏规则不是为你们设的

所以说不容易啊,中产阶级们!都是些渴望与世界直接互动,感情丰富、细腻的人儿啊!在人情淡薄的世道中拼命奋斗,就是为了换来车窗内、房门内的一小块亲情友情和爱情啊,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要尽自己的一切力所能及来鼓励那些孩子奋斗的孩纸们,说实话,他们这种追求作为真正自己的生活的世俗幸福的觉悟比起那几大宗教的大道理要历史得多,因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对抗冷漠、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环境,想要一片深情实感,为此,他们不得不拼命的学习,工作,专业化,让自己有价值,他们知道,只有这样与市场、与资本妥协才能得到资源,才有可能得到选择分享给其他人的各种方式的机会,虽然大多数除了朋友亲人自身不保,但是他们认为,至少能够树立榜样,为后进的人们提供精神鼓励。而连上帝都要耍些“神迹”的小把戏来让世俗人信服,他们为什么不能跟魔鬼做交易呢?好吧,其实每个人都是相信上帝,反抗魔鬼的,具体怎么做这其实只是一个阐释学问题了吗?如果是的话,那中产们自己不知道有没有体会,别说耍“神迹”了,修炼“神迹”都好像越来越难了。大天朝自不必说,据说最近中产老外们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原因说来说去,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真正的有产哪!有车不代表有产哪,老实人们一有闲钱就都想着买车了,就想着好好过人过的日子了,哪儿会去处心积虑的以投资为己任呢,当然还是有根本原因的,上面说的很清楚了,这些普通人都不是一百五智商的,哪儿有闲工夫和家族、社会责任去操纵资本呢,他们能做到在市场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就够给面子了——跟资本比,市场还是值得信任的东西——只要你肯努力,智力又不低,就一定可以通过交易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资本就不同了,上升下降没个准儿,也不知是哪些王八蛋刻意的扰乱市场,一下把钱存起来,一下子又全花出去,打个喷嚏,好好的私人生活就要风雨大作了,就买个车吧,还要有各种担惊受怕,油价、过路费、保养费、贬值成本等,原本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的稳定的私人空间变得动荡不堪。这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受骗的感觉,但仔细回想一下,并不是欺骗,毕竟私人空间是后来才承诺的,之前既不是叫市场主义,更没有说过私人主义,而一直是资本主义。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