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华:信/不信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曹清华:信/不信
曹清华:信/不信
关键词:曹清华 信不信
只要你能说服别人“相信”,谁管你自己信不信呢?只要你当着大伙的面说“相信”,你私下里乱说又何妨呢?就是你大说“不信”,只要你无法号召大家“不信”,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相信了。
信/不信
 

 
曹清华


    我忽然想到“信/不信”。

    有了语言,就有了“信/不信”的难题。我们的最早的祖宗恐怕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走进和接受这个世界的。所谓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相信都不行。说——“那时,我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过强调——“亲眼看到了,这是事实,毋庸置疑”。

    又要说动物了。动物哪里会相信什么花言巧语呢?童话故事里,狐狸的诡计,事实上,只是在为人类顶罪。老虎仅在看到猎物时,才考虑下手。它决不会派出情报人员潜入食草类活物的大本营,摸清地形,周密谋划,以期一网打尽。你看蚊子,嗡嗡叫,嗡嗡叫,边说边做,听其言观其行,让人确信无疑。

    人类进步了,就要说话。一说话,就要告诉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外的情形。说完了,你相信吗?

    这说话,最早的样式就是讲故事。一面要讲过去的情形。从前啦,有一天啦,总之,你还来不及出世,亲眼是见不到了,只好听人说。说着说着,把人说得相信了,而且很多人相信了,就成了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唉,有人的地方就有这神话。神话之后,就是所谓历史,二十四史啊!

    另一面就是说远方的事。今天的新闻报纸电视广播干的就是这项工作。最开始,当然就是古书上所说的“街谈巷议”。印刷业发达了,就要印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也不成事,所以就有号称诚信第一的“权威”媒体。到了动作画面可以传播的时候,街谈巷议就上了电视。这下人证物证俱在,假不了了!你还不信?信不信由你!

    这就又要说到“权力”了。在事实上,“权力”就是一场关乎“信/不信”的博弈。“天子”!哈哈,这就是知识分子想出来的玩艺儿。他是天的儿子,你还不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知道,反动分子常用这句话,招呼大伙儿去造反——号召人们不要信。那些整天大喊着“我——不——相——信”的人在一个地方就呆不长久。

    然而,仅嘴巴说说,改变不了“信/不信”的既定格局。从古至今,“刀与火”是少不了的。大刀砍下来了,由不得你不相信。就是一时还信不了,也得跪下,把你的“不信”,深藏到膝盖以下。清兵入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便是一曲大刀指挥下的“相信”进行曲。有一处地方的人们都在案头贴上“×××万岁”的条幅,并非表明他们都相信有“万岁”这玩艺儿。事实上,这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他们已经“相信”这“万岁”包裹下的权力安排了。

    所以,“不信”不要紧,只要不说出你的“不信”来就行了。这样,情况就有些复杂了。诸如,心里“不信”,嘴巴“信”的;本来“不信”,突然“信”了的;此处“不信”,他处“信”的;自己深“信”的并动手做的,却偏说“不信”的;自己“不信”,却要他人“相信”的——满天下的“信”与“不信”便不甚了了了。自然,像《皇帝的新衣》所暗示的,其臣民也确有一些真的“相信”了,正是他们撑起了皇帝的“新衣”,与皇帝炫耀其“新衣”的伟大信心。也有人敢于说出他的 “不信”来,只是少有人听到罢了。

    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信/不信“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相信”本身才是江湖骗子、帝王草寇、群臣小民所要共同谋取的。张宗昌重刻十三经便是极好的例。张军阀大字不识几个,是“相信”经里面那一套玩艺儿?还是要营造一个“相信”/“不信”本身的大好局面?

——只要你能说服别人“相信”,谁管你自己信不信呢?
——只要你当着大伙的面说“相信”,你私下里乱说又何妨呢?
——就是你大说“不信”,只要你无法号召大家“不信”,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相信了。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