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世界工厂》之后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邓剑:《世界工厂》之后
邓剑:《世界工厂》之后
关键词:
让人民生活过好,不只“世界工厂”这样一条道路,我想这才是《世界工厂》应该向我们,甚至向其他后发国家应该传达的声音。 只有找出一条新的社会运行轨道,世界工厂里面的人才可以如剧末一样,终于可以不干了。
 
    不懂剧,但就观剧的感想谈一谈。
    前些年,世界工厂往往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制造,但现在似乎情况有变了。据说,共和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步转移。不过请大家注意,是转移,而不是“帽子”被摘掉了。里面玄机可不小。转移是比较文明的说法,说难听点,是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用人成本上去了。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里,共和国一直把人当作劳动力看待。而且是廉价劳动力。但是,我们从来不会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去讨论自己。我们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人,而非一个劳动力。以前由于共和国政策的偏向,令可以打工的地方不很多。为了谋生,我们不得已只得背井离乡廉价出卖自己的气力。但是,当我们积聚了足够的“能量”之后,我们有了议价能力,再不会委屈自己。工资低了,不去;活脏了累了,也不去;不开心了,更不去。“用工荒”频现,企业必须提升工人的工资与福利,“世界工厂”的价格优势开始慢慢消失。 
    我们即将/已经失去“帽子”,不代表是一件好事。因为“帽子”下面的问题没有解决。长期以来,我们身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最低端,也就比那些没纳入这个体系的国家及地区好一点。能吃饱饭,还能供资本家与官员们挥霍,看上去没有出大问题。在这缸温水里,我们似乎就忘记了挣扎的烦恼。或者偶有挣扎,在呛了几口水后,又游错了方向。看看意大利北部、瑞士北部、奥地利、法国东部、以色列,它们在干什么?它们在搞“信息+自动化+机器人”,它们在搞工业革命4.0。而我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搞淘宝阿里巴巴,在搞物流体系。简单地说,我们想着如何去贪便宜。鼠标一动,最便宜的东西就给你送到了。大家的眼睛全盯在阿里巴巴及其成功之上。一个阿里巴巴上市,共和国高潮了。一个双“十一”,共和国又高潮了。这种心态下,一旦彻底失去价格优势,又面临工业革命4.0的冲击,我们何去何从?
    失去世界工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拿什么去回应。不是回应我们未来如何发展,而是回应那些为了共和国发展而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地方奉献一生的人?共和国给了他们一个“承诺”:“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承诺”让他们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接受低工资、差生活、远走他乡的命运,默默埋头苦干着。甚至被现有生产方式改造成自己家乡的“陌生人”。他们回不去了。这些人包括剧中被点名的四川人、湖南人、安徽人,当然,还有剧中没有说出的人。他们不仅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甚至连共和国的未来都没看到。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问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了?是为了国家强盛吗?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望去,似乎并未如愿。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吗?当然,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人能够否定这个目标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迫切性。但在一个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里,一部分人的生活是变好了,但让这部分人生活变好的人的生活似乎还未变好。况且,只要生活已经变得最好的人的生活还在变好的话,生活没有变好的人想把生活变好似乎就没有了可能性。
    目前,这是我们的问题。之后,这也将是其他后发国家的问题。虽然剧中多数场景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但在剧组人员的解释里,他们不仅想表达世界工厂是中国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将)在其他后发国家同样发生。所以,表演者们才会用一根线条将东南亚、非洲、南美网在一起。只要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地方,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回避。
   《世界工厂》的目光很远,它看到了其他国家及地区正在复制共和国的悲剧。如果继续按照世界工厂的老路走下去,那么其他国家的“四川人”、“湖南人”、“安徽人”是不是又要如法安放他们的命运呢?切勿中了资本主义的圈套,共和国是它们的前车之鉴。也许让人民生活过好,不只“世界工厂”这样一条道路,我想这才是《世界工厂》应该向我们,甚至向其他后发国家应该传达的声音。
    只有找出一条新的社会运行轨道,世界工厂里面的人才可以如剧末一样,终于可以不干了。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