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曦:由观众对《世界工厂》的反应而想到的 - 快评 - 当代文化研究
快评 > 李梦曦:由观众对《世界工厂》的反应而想到的
李梦曦:由观众对《世界工厂》的反应而想到的
关键词:观众 世界工厂
本文系对草台班《世界工厂》及演后谈的系列讨论之一。
              由观众对《世界工厂》的反应而想到的
      
 
                                           李梦曦 2014-12-02
 
    好的社会剧场会让自身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演出的真实和触动人心,观众往往因此会把剧场当成了现场,把自己的困惑、激情和不满,投向创作人员。有时候,由社会剧场所引起的讨论如此激烈并富有戏剧性,甚至不亚于剧场的演出。
    在观众对《世界工厂》的反应中,有热情洋溢得赞颂,并趁机发表长篇大论的,也有毫不留情得质疑和不解。《世界工厂》的演后谈中,主创人员常常会被观众穷追不舍得问道:“你们觉得中国的‘世界工厂’问题该如何解决?”在古美文化中心的首演演后谈中,有一位年轻观众的观点最为典型:“现在,工作了以后,我最讨厌的就是别人跟我说社会怎么怎么不好,但是却不给我一个解决的办法。那我还是得在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这反而使我更痛苦。”其实,作为一个民间剧团,“草台班”没有义务也不可能解决社会的问题。即使,“草台班”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每个人也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评判这是否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有的观众提到了最新的“4.0工业革命”,导演赵川回答道,自己的思绪还在中国目前的工人现状上,没法跑那么远。作为一个剧场人,这样的回答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未来,跑得越远越好,跑到4.0工业革命的前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领跑者而不是跟跑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摘掉“世界工厂”的帽子。“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一旦读了,就回不到自己农村的家乡,回不去家乡,就是一个悲剧。”是大学让孩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吗?当然不是,是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得不平衡,“让农村都走空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社会“病了”,“世界工厂”只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症候”。它的解决途径与其他体系的改革分不开,比如教育、科技、文化、资源分配等等。为什么工人会觉得没有尊严?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是可以随时被取代的“手”和“脚”,就连机器人都可以做他们的工作。面对强大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在一个不平等的天平上,他们没有选择和说“不”的砝码。工人们不一定要去大学,但一定要受教育,至少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我们向德国学习,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每个工人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能”,还有人敢对他们“大呼小叫”吗?这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远见的企业家和政府,会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用工荒”和“高级蓝领荒”已经给很多行业和地区敲响了警钟。
    “世界工厂”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产物,它随着技术与生产的进步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它随着技术与生产的进步而消亡。客观地看,“世界工厂”在中国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中国的80和90后,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世界工厂”的一代,其中包括了我自己。我的母亲也曾是“加班加点连轴转”中的一员,“流水线上无数双手”中的一双。当时,我的母亲能够坚持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将来我可以不用在工厂工作。她的愿望实现了,我不但不用在工厂工作,还能出国留学,这是当时万万没有想到的。像我这样的经历,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中并不少见。
    那么,“世界工厂”将何时,如何被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会重生,这个时代的问题需要由这个时代的我们来回答。我想,社会剧场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变得更愤怒,更痛苦,对人与人变得更加不信任,而是给我们行动的力量和勇气。除了学生、市民、戏剧爱好者、学者和工人,我希望《世界工厂》能给与这个命题切实相关的,具有决策能力的人们上演, 举行教育界、科技界、经济界、政府领导的专场演出。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很好奇,那时的演后谈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