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卫:我们为什么需要“打工春晚” - 文章 - 当代文化研究
文章 > 卜卫:我们为什么需要“打工春晚”
卜卫:我们为什么需要“打工春晚”
关键词:打工春晚” 发布会 社会意义
打工春晚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工人要有自己的春晚,她属于劳动者的赞歌,她关乎工人文化的主体性建设,她贯接中国社会的地气。
我们为什么需要打工春晚:打工春晚发布会发言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
 
         还记得参加第一届打工春晚的情景。对我来说,打工春晚是突如其来的事情,2012年1月8日正在皮村参加打工文化交流营,孙恒说,别走了,我们今天下午有打工春晚。事先没有一点消息也没有今天这种规模的新闻发布会。打工春晚就这么悄然地、自下而上地以及蓬勃地生长出来。这是“突如其来”,但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北京工友之家”所在地皮村是劳工文化基地,曾有过三届新工人文化艺术节和三届“流动的心声——新公民儿童文化艺术节”,皮村有工人乐队、戏剧社、舞蹈队,打工博物馆,还有打工文化艺术交流营。所以,打工春晚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其背后凝聚着工人文化发展的力量。经过第二届第三届之后,我们看到,打工春晚越来越有工人文化的主体性。
 
        打工春晚的社会意义:
1、春晚是什么,是春节团聚。中国有将近3亿流动工人,春节就是要千里迢迢拼死拼活也回到家乡,是如孙恒歌曲所唱的要“回到妈妈温暖的身旁”,所以春晚对打工者有特别的意义。但是,我们主流舞台上没有属于三亿工人的春晚,对他们来说,主流舞台上的春晚,是别人的春晚,过于辉煌过于奢侈,与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大关系。所以要有自己的春晚。其他社会群体,也要在春节团聚的时候,想想打工群体,打工群体30多年来以就听别离为代价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春晚是共情的时刻,不仅是工人与其他群体共情,也是其他群体与工人共情的时刻。

2、历届打工春晚的主题是劳动,“劳动者赞歌”是每次必唱的大合唱。为甚么要歌唱劳动,因为劳动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被尊重。“北京工友之家”的口号是“劳动最光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其背后的理念是平等和社会公正,是老有所依,住有所居,学有所上,劳有所得。劳动所得不仅是生存工资,还应该包括生活工资,即“劳动有价,八小时工作可以养家”,这样劳动才是光荣的。追求劳动光荣是春晚的主旋律。

3、第三点是关于工人文化主体性建设。流动劳工不是没有文化,而是被主流商业文化边缘化了,“打工春晚”正是发展工人文化的重要实践,是践行新工人文化标准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反映并思考工人的生活,我们为什么受到户口的限制?我们如何去讨薪?我们为什么成了老板的机器和金钱的奴隶?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我们才会拥有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什么是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文化?

4、央视春晚要向打工春晚学习,要接劳动人民的地气。与其说“我要上春晚”,不如说“我要下基层”,上和下其实也是一种应该质疑的话语。春晚在上,基层在下,什么时候没有上下之分,央视春晚和劳动人民是平等的?“打工春晚”已经做出了“什么是先进文化”的榜样,不是要按照既定的标准选拔“草根”“上春晚”,而是要打破僵硬的标准去“走、转、改”,去群众路线,到基层去发现和创新,因为文化的活力不在几个人生造的、拔高声调的光鲜亮丽的舞台,而在劳动生活中,在劳动文化的创新中,也在公众热情的参与中。
 
       预祝第四届打工春晚成功!预祝所有的工友们新春快乐!

本文版权为文章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本网站链接:http://www.cul-studies.com
分享到: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