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组台湾《人间思想》杂志惠赐的稿件,是承继了陈映真先生《人间》思想的第一期。 这组文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人间思想》的发刊词,解释了怎样的“人间”,怎样的“思想”。对于建构台湾学术主体性的迫切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在这个意义上,其“思想”是用作动词的,是要返回到台湾自身的“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肌理”中去,独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而这条“自己的路”,正是要植根于原本被轻视的“传统”、“历史”、“乡土”、“区域”里头,也即“人间”。吕正惠先生的两篇文章,一个可以视作总起性质的台湾左翼的历史小传,一个是对于西方“现代性”概念的梳理。
第二部分,是刘大任、郑洪生、王智明三位的文章。刘大任借助“明因”的概念,以“基因”做比喻,呼唤对于人类历史一代代传承的理念做追溯分析。由此,他发现,台湾的保钓运动,不管左中右,背后的民族主义情结有些过于狭隘。郑洪生先生一文则从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来揭示海外台湾学子左翼团体的形成——台湾保钓左翼是历史地与亚际关系、亚州-欧美关系纠葛在一起的。王智明先生的文章继续了这个话题,梳理90年代后的台湾保钓运动,正是一种在“人间”做“思想”的具体方式,试图解除台湾保钓中“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的魔咒,以“批判区域主义”这个更大的图景,进行介入。
第三部分是孙歌先生与新崎先生的对谈。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是以“思想”的实践姿态介入“人间”的话,那么这个对谈却是以个体的历史和经验,在具化的“人间”辗转思索。前提则是以亚洲为方法的视角。
由于编辑需要,王智明的全文,以及全刊内容,可在“合作期刊”版块里点击灰色箭头下载。【此处链接:《人间思想》2012夏季第一期部分文章全文】
台湾学界基于台湾历史的挖掘梳理,在亚洲历史的整体情境中重构对于自身的想象,对于大陆来说,又有怎样的启示?